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一秒记住【xiaoyanwenxue.com】精彩无弹窗免费!“罗辑思维荐书集锦(套装共24册)(.shg.tw)”!
第七章最伟大的战略家
在列夫·托尔斯泰关于博罗季诺战役的叙述之前,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出自理查德·佩维尔和拉里莎·沃洛孔斯基的《战争与和平》英译本第774页。这一幕的两个中心人物皮埃尔和安德烈公爵走出帐篷,抬头看到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和另一位军官骑马走过。其中一人说:“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继续扩张战场。”另一人同意道:“我们的目的是削弱敌人,所以不能太在意己方的损失。”这两人的讨论让安德烈感到厌恶,因为他认为这场战争已经蔓延得太过分了。“德国人的脑子里就只有这种所谓的推理”,他苦涩地对皮埃尔抱怨道,“但这些推理一文不值。他们把整个欧洲都丢给了拿破仑,现在反倒教导起我们来了,可真是一帮好老师!”
在小说人物骑马而过的短短一瞬,托尔斯泰就点明了理论和实践之间处处存在差距。小说中的这一片段只是诸多例子中的一个,在这里,他的细微见解也具有宏观意义。克劳塞维茨本人的著作中也有很多这类例子,事实上他对战争时间、空间和规模的理解极其深刻,描述也非常准确,几乎无人能及。
小说人物皮埃尔和安德烈当然只在托尔斯泰的想象中目睹了博罗季诺战役,克劳塞维茨可是真实地经历了这一切:当法军在1812年入侵俄国时,他辞去了普鲁士军队的委任,加入俄军,并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英勇作战。作风严谨的托尔斯泰本就知道这一点,并且他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写作《战争与和平》时,可能已经读过1832年出版的克劳塞维茨遗作《战争论》了。正如许多批评家在20世纪不断重申的那样,托尔斯泰笔下的克劳塞维茨更喜欢抽象观察。尽管如此,托尔斯泰可能并非在责备克劳塞维茨,而是在反映当时俄国人对他们普鲁士新盟友的想法。托尔斯泰和克劳塞维茨经历了同一场战争,他们目睹的战场是相似的,但他们各自凭借自己的军事经历构建了自己的军事理论,这些理论本身就具有局限性。
1
“让我们陪着新兵上战场。”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如是写道。毫无疑问,他在这个话题上有着权威的见解。
当我军前进时,周遭枪炮声隆隆作响,炮弹穿梭回旋,这开始引起他的注意。枪声在我们附近此起彼伏,我们急忙跑到指挥官和部队驻守的斜坡上,落在这里的炮弹和纷飞的弹片却比想象中的更加密集。突然间就有你认识的人负伤挂彩,随后一记弹片飞溅到众人之间。你注意到几位军官也表现得有些古怪,而你自己也不像之前那样沉稳有素:即使最勇敢的人也会有点儿心烦意乱。奇迹般地,我们居然真的进入了这片肆虐的战场,并且加入最近的指挥官麾下。枪击密如冰雹,而友军的还击也声如雷霆。一位公认的勇士前去为准将传递消息,他小心翼翼地前进,在每处掩体、房子和树丛后不断躲闪。这时听到的任何声音都是危险增加的信号——霰弹在屋顶和地面上轰鸣炸响,炮弹嘶吼着飞过,在空中炸开,而枪声也在我们四周呼啸。我们竭力向火线前进,步兵们已经在那里奋力坚持作战数小时之久。空中飞舞着嘶嘶作响的子弹,它们每次擦过一个人的头部,都会带来一阵尖锐的破响。最可怕的就是目击战友被杀害和肢解,在那之后我们惊恐的心情开始变得平静,并产生怜悯之心。
在新兵最终感受到这一层层递进的危险之后,他必定会认识到,在这里人的想法是会被种种其他因素支配的,而理性之光的呈现方式与学术推论中的常规方式完全不同。
托尔斯泰曾在19世纪50年代随俄国军队参加了高加索战役、巴尔干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现在来看看他对博罗季诺战场的描述。
在战场上,拿破仑派出的副官和将领的传令兵不断来回疾驰,通报战局的最新进展,但所有的情报都是错误的:因为在激烈的战斗中,无法分辨出某一特定时刻发生了什么,许多副官甚至根本没有到达实际的战斗地点,而只是把他们听来的情况向上汇报。另外,战局瞬息万变,有时候一个副官带着情报疾驰一英里到达拿破仑身边时,情况就已经有所不同了,而他带回的情报也变得不再正确。拿破仑在接收这些错误情报之后,根据错误的情报下达命令,而这些命令要么在传达到前线之前就已经被执行,要么就是之前没有被执行,之后也再不能被执行了。
那些离前线更近的上校和将军也像拿破仑一样,没有亲身参与战斗,只是偶尔奔赴火线下达自己的指示和命令,诸如从哪里开火、向哪里开火、骑兵冲锋到哪里、步兵部署到哪里等,并没有真正听从或者询问拿破仑的指令,而他们的命令也像拿破仑本人的命令一样极少被真正执行。在大多数情况下,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指示完全相反。比如,被告知要进攻的士兵在遭受一轮霰弹轰击后就开始后退;被告知要原地驻守的士兵在看到俄军突然出现后,有的向后撤退,有的向前迎击;骑兵则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时候就冲锋追击俄军……一旦这些人离开炮弹纷飞的战区,他们的指挥官就在后方整顿队伍,组织起纪律,凭借这种纪律将他们再次带上火线,然后他们在对死亡的恐惧下再次丧失纪律,并且根据军中的偶然情绪而四散溃逃。
这些段落并不抽象,因为我们可以从文字描绘的画面想象当时的场景。读到这里时,你可能会发问,如此混乱的战场到底能打出个什么结果来?然而,博罗季诺战役(尽管没有明显的赢家)却取得了很多成就。
这场战役同时削弱了参战双方的实力,但俄国的领土辽阔,甚至超过美国,因而俄国人有大量空间可供撤退,而他们也确实撤退了,并且放弃了莫斯科。离乡背井的法国人则进一步深入作战,因为拿破仑无法抗拒占领这座城市的诱惑。他希望借此震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以达成停战协议。当这一目的未能达成时,拿破仑这位被公认为恺撒之后最伟大的军事天才却表现得像一只追着汽车跑的狗终于追上了汽车——他在那一瞬间失去了方向。与此同时,正如他最卑微的亲兵提醒他的那样,冬天也即将到来。
克劳塞维茨称这是拿破仑攻势的“强弩之末”,认为法国人此时已经累垮了,而“亮出复仇之剑”的俄国人现在则可以把他们赶出国境了。托尔斯泰笔下那位老迈、肥胖而动作缓慢的指挥官米哈伊尔·库图佐夫比克劳塞维茨做得更好:历史上也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表现极少而成就极多。最后的结局是拿破仑失去了他的军队,并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丢掉了王位。俄国沙皇则耀武扬威地开进巴黎,在伦敦受到尊重,甚至在众人崇拜的目光下到牛津的礼堂里用餐。
“战争的‘语法’,”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可能只是它本身,而不是它的逻辑。”凭借训练、纪律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军队可以暂时忘记人类逃避危险的本能,就如克劳塞维茨的新兵发现的那样,依靠不懈战斗来无视本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逻辑会再度归来,并且包围、击败和最终取代这种战争的“语法”。英雄主义会渐渐消耗殆尽,进攻随着补给线的逐渐拉长而减慢,撤退则又招来反击。俄国广袤无垠而冬天寒冷可怖,如果像只会跟着汽车盲目奔跑的狗那样采取行动,绝无击败俄国的可能。这一点连最蠢笨的人都看得出来,那么究竟为什么拿破仑会浑然不知呢?大概常识确实像氧气一样:人走得越高,它也就越稀薄。在一次次踏着胜利走向巅峰后,拿破仑的战争“语法”变成了他的逻辑。就像恺撒一样,他已经高高凌驾于常人之上,以至看不清自己脚下遥不可及的根基了。此般高度固然令人敬畏,但别忘了,在拿破仑那个年代,即使已经发明能够扶摇直上的热气球,也不代表地心引力不存在了。
2
还没来得及完成《战争论》,克劳塞维茨就于1831年去世了,留下这本浩瀚、笨拙而充满矛盾的著作。我时常警告我的学生,细读此书得冒着精神错乱的风险:读者最终会无法确定他所言何物,甚至开始怀疑自我的存在。托尔斯泰在1868年完成了《战争与和平》,但并没有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著作取得了何种成就:“这不是一本小说,称不上一部史诗级作品,也称不上一部编年史。《战争与和平》是作者想要表达并且有能力以一种特定形式表达出来的产物。”以赛亚·伯林在托尔斯泰的闪烁其词中发现了“折磨人的内心冲突”,这似乎与仔细阅读克劳塞维茨的体验有点儿类似?也许是一种介于“自由意志的虚幻体验”与“历史决定论下的无情现实”之间的体验。
不过,如果克劳塞维茨与托尔斯泰两人各自手持自己的矛盾相互格斗,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估计他们都会乐在其中而非相互折磨。两人都将决定论看作无可摆脱的铁律。“如果在1000年中有百万分之一的人得到自由行事的机会,”托尔斯泰写道,“那么显然一个人的自由行为与整个法律规则相悖,就摧毁了全人类拥有法律规则的可能性。”克劳塞维茨对此表示同意,他认为如果法律不能包含“现实世界的多样性”,那么“规则的应用就要允许更大的判断范围”。有句谚语说“每条规则都有例外”,但并不说“每条法律条文都有例外”,这表明当抽象的概念靠近现实时,它们允许“更自由的解释”。这与托尔斯泰的观点一致——托尔斯泰也在广义层面上寻求破坏所有法律。
克劳塞维茨抱怨道,有太多的冗论在徒劳地试图成为法律。举例来说,他引用了一种普鲁士灭火规则。
如果房子着火,当务之急是先到左边保护房子的右墙,再到右边保留房子的左墙。例如,如果某人要在左边抢救房子的左墙,必须记住房子的右墙是在左墙的右边。假设此时房子的右边起火,那么火情同时发生在左墙和右墙的右边,也就是说右墙比左墙更靠近火,因此右墙如果没有被及时保护,就会在火势蔓延至左墙之前先被烧垮,导致屋内另一样未经保护的东西也一起烧起来,而且比其他东西烧得更早,即使其他东西也没有被保护起来。这又导致第二样东西必须被放弃,而第一样东西要被优先保护。要牢记灭火的优先行动,人们只需要记住:如果房子位于火情的右侧,那么保护左墙就很重要;如果房子位于火情的左侧,那就要优先保护右墙。
克劳塞维茨承诺自己会在《战争论》中避免上述这种“废话”,而将呈现他的“思想和信念”。这些思想来自“对战争的多年思考、与深稔战争有才之士的合作,以及与之相关的大量个人经验”。他将以“如同金块般纯粹而浓缩的形式”把这些内容展现给读者。
这听起来像马基雅维利的风格——克劳塞维茨熟知并钦佩他的作品。但是,克劳塞维茨51岁就死于霍乱,未来得及缩写和梳理《战争论》,所以这部著作不像他许诺的“金块”,反倒像一条触须混乱缠绕在一起的章鱼。因此,就像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一样,《战争论》也更适合随手翻阅。读者在阅读时千万不要让自己在迈克尔·霍华德爵士所谓“令人发指的不连贯性”中越陷越深。
相比之下,略读《战争与和平》可要困难得多:托尔斯泰的写作太引人入胜了。即便这样,在结尾处托尔斯泰还是会让读者陷入冗长而漫无边际的思考,来分析伟人的无用和历史的无意义。不过,让他的语言之河带你体验这些话题,并且对重温它们是很有帮助的。你会发现克劳塞维茨的一些思想在《战争与和平》中得到了反映甚至改进,比如以下这段托尔斯泰关于近代欧洲史的“理论”。
路易十四是个非常自大而专横的人,他有这样那样的情妇和这般那般的大臣,他统治法国的方式很糟糕。路易十四的子孙也都是些暗弱之徒,也把法国管理得乱七八糟,并且他们也有这样那样的喜好和这般那般的情妇。此外,当时有一批人在写书。18世纪末,二十几个人到巴黎聚会,并且开始讨论起所有人都应该平等而自由,这反而导致全法国的人开始相互屠杀起来。与此同时,在法国有个叫拿破仑的天才,他战无不胜(也就是说,他杀了许多人),因为他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天才。然后,他出于某些原因又跑到非洲去杀那里的人,而且杀得出类拔萃,显得自己狡猾又精明。他回到法国后命令人人都要听命于他,人人莫敢不从。于是,他当了皇帝,之后又去意大利、奥地利和普鲁士继续杀人,杀了一大票人。同时,在俄国有个皇帝亚历山大一世,他立志要恢复欧洲的秩序,并且因此和拿破仑开战。可是在1807年的时候,他突然和拿破仑成了朋友,而在1811年两人又翻脸了,所以他们就再一次杀了一大票人。拿破仑带兵60万到俄国拿下了莫斯科,后来他又突然丢下莫斯科跑路了,然后是亚历山大一世……联合全欧洲拿起武器反对破坏和平的拿破仑,于是拿破仑的盟友突然就变成了他的敌人,并且联合起来和组织了新部队的拿破仑大战一场。这支同盟军打败拿破仑,开进巴黎城,逼拿破仑退位,并把他流放到了厄尔巴岛,但没有剥夺他皇帝的尊严,在各方面都给足他面子——虽然五年前和一年后,人人都认为他是恶棍和土匪。从此,路易十八的统治就开始了,在此之前法国人和外国人还都只把他当笑话看……然后是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和外交官……在维也纳谈判,谈着谈着就有人高兴,有人不高兴。突然间,外交官和君主们又差点儿吵起来,并且差点儿就要命令手下军队继续杀将起来。就在这时,拿破仑带着一个营的人回到法国,于是刚刚还恨他入骨的法国人立马又归顺了他。各位同盟国的君主见此大为光火,再次团结起来和法国开战。天才拿破仑又被打败了,并且突然被当作一个土匪流放到圣赫勒拿岛。这个被流放者只好与他心爱的人民和心爱的法国分离,在海岛上慢慢死去,并将他的丰功伟绩传向后世。在欧洲,他的所作所为却引起了许多反响,而所有的王公贵族又开始虐待起他们自己的老百姓来。注释标题Tolstoy,WarandPeace,p.1181.
我们通常不会认为托尔斯泰或克劳塞维茨会成为笑料,但事实是两人的理论都可能是荒唐可笑的,这恰恰证明了不可预知性的魅力,后人也实在没必要为他们遮掩。
我认为真正让这两位作者着迷的东西是讽刺,我将“讽刺”定义为“某事件的结果与对其的预期正好相反”。正如没有一个欧洲人在经历拿破仑时代的风起云涌时不曾大吃一惊一样,这种惊愕也时常萦绕着克劳塞维茨和托尔斯泰,正如他们提出的那些论断一样。论断产生于规律的宇宙法则与不规律的人类奇才之间的碰撞(这两者碰撞的结果可能有无数种,但方式则不可能无穷无尽):对拿破仑这样的人物来说,即使像达达尼昂海峡这般天堑,他也能够一下子就越过去。
3
诚然,拿破仑在1812年6月24日之前已经跨越很多天堑,先是尼曼河,然后是俄罗斯帝国和在法国控制下的华沙公国之间的边界。其间他没有遇到多少阻挠,毕竟他麾下大军有60多万人(比波斯帝国国王薛西斯一世的军队人数还多)和三座浮桥。然而,当他们在12月狼狈而归时,只剩下9万人了。这样的耗损率让人想起远征希腊的波斯大军、开向西西里岛的雅典部队、扎进条顿堡森林的罗马军团、驶入英吉利海峡的西班牙舰队和踏上美国的英国龙虾兵:这些铩羽而归的军队在想什么?换句话说,拿破仑遗忘了什么?
克劳塞维茨用敏锐的见解回答了这个问题,就像奥古斯丁的“正义之师”理论一样,但读者要在他的闪烁其词中寻找答案。例如《战争论》的开篇就好比巴顿将军传记电影的开头,将军在此对他的部队进行了一番慷慨陈词。
战争乃是……强迫我们的敌人遵行我们意志的武力行为……战争必然与不言而喻的武力相关,也与被称为国际法律和习俗的微小限制相关,但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和削弱几乎不值一提。武力(这里说的武力仅指物质力量,因为道德力量只在国家和法律中存在,在战争中几乎不会存在)是战争的手段,而将我们的意志强加于敌方则是战争的目的。
接下来你就会读到这段陈述:“上文从理论上论证了战争的真正目的。”那么,战争的实践应该是什么呢?克劳塞维茨向我们保证:“在最大限度地使用武力的同时,无法兼具使用智力。”如果“文明国家不处死囚犯或摧毁城市和国家,那是因为智力在他们的作战方式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并且教会他们更有效地使用武力,而非诉诸简单粗暴的动物本能”。至此,我们读者仅仅读了大部头《战争论》的前两页,就已经晕头转向了。无论你喜不喜欢电影里的那位巴顿将军,至少他说的话一清二楚。
在“告诉手下该思考什么”的段落中,克劳塞维茨却试图教我们该如何思考。他十分确信在未能把握住事物的纯粹本质之时,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这一想法最初是柏拉图提出的,但其最具影响力的近代倡导者是差不多与克劳塞维茨同时代的康德。康德认为,如果要调和对立的二者,首先必须明确地构建起对立双方,其次才可能使用渗透、限制和缓解等手段。或者正如克劳塞维茨自己解释的那样:
两种想法形成一个真正的逻辑对立面……从根本上来说,每种想法都隐含在另一种想法之中。即使我们自己头脑中的限制让我们无法同时理解这两者,并且通过它们之间的对立看见两者的全貌,至少还是可以通过对立窥见两者的许多细节。注释标题Clausewitz,OnWar,p.523.
这套方法论不适合缺乏想象力的人学习,只会让他们更加困惑,同样也不适合胆小的人,可能会吓到他们。不过,如果克劳塞维茨想在这里扮演《神曲》中的维吉尔,带领读者穿过地狱来探寻世界的话,那么这套理论倒是适得其所。
4
《战争论》在克劳塞维茨的年代确实已俨然成为一幅地狱图,其中呈现了许多“文明”国家早就不该做的事情。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掀起的战争浪潮杀死了上百万人,摧毁了大片领土,还把全欧洲的大批王室贵族都拉下了马。仅凭技术进步无法解释这些动荡,正如迈克尔·霍华德指出的,武器技术在那100年里没有什么进步,而交通技术更是在1000年的时间里原地踏步,但是政治领域确实已经天翻地覆,正是这种颠覆导致了战争。
人在航海,开局艾尔沃特海战 神王殿 市场·情场·官场 小农女种田忙 守城使 面对秋阳 夫人,总裁他罪不至死 沈再云夏顾雪重生鉴宝 天才萌宝:爹地超宠妻 她切回满级大号了 盗墓笔记之尘封的记忆 世家三代录 前妻别跑:偏执慕总放肆宠 凰谋天下 蜜宠霸爱:厉少,你失宠了 重生:影后夫妇疯狂撒狗粮 穿越梦境 重生九零之神医商女 重生年代:胖厨娘的红火小日子 婚心动魄:我的神秘大boss
书海阁小说网免费提供作者相思甚欢的经典小说甜蜜暴击总裁的家养小奶包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欢迎光临wwwshgtw观看小说一场车祸天才少女记忆全失变成个人人可欺的傻子。还被亲爹废物利用卖给了陌生男人做媳妇,开始了边撒狗粮边打脸的婚后宠妻生活苏楚楚就是个傻子!夫人双商200,博士学位拿到手软。夫妻俩年纪差的太多,这肯定是个拜金女!夫人她随便做个软件都能卖几亿。某个老男人含情脉脉看着翘着二郎腿窝在沙发上啃西瓜的小娇妻,我家夫人胆子小,什么都不会,你们要多让着她。...
论财富,没有人比他还要有钱。论实力,没有人比他还要强悍。为了自己的好兄弟,沈南星可以做任何事情,包括成为合约女婿!...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异界争霸,从未间断!欲望,让人从不妥协!!信念,使人勇往直前!!上古的世代里,圣灵神,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圣灵神的能力和权柄,是每个凡人一生所向往的巅峰!!!圣灵神创造了无数的空间,将祂的艺术品分散在各个位面,为了荣耀祂。然而,人类的劣根性无法泯灭将圣灵神所创造的第一批人当成真神去敬拜,而丢弃了创造他们的真神。在圣灵神的引导下,一个无名的传道人,在异空,承接使命。圣灵手札书友群455870376论坛家族未来,灵魂的天地...
书海阁小说网免费提供作者失重力的经典小说召唤云顶英雄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欢迎光临wwwshgtw观看小说站在你面前的是扎菲拉女王的亲密战友,黑曜贤者之孙,赵月娥未过门的丈夫,亚当一生的宿敌,史上第一召唤师,全系大贤者,银河魔装机神的驾驶员,星舰龙神的主人,二百个多新型法术的创造者,年光启等五位贤者的授业恩师,新境界的划分者,融合异能开拓者,奴隶制度的掘墓人,不朽的奥德赛之歌,不休的战争军火库,堡垒毁灭者,大一统的幕后黑手,反击号角的吹响者,群星之守护者,人族的守望者牧星河。...
小农民混花都!会符篆!会咒语!会医术!会一切!透视咒!隐身咒!定身咒!穿墙咒!撒豆成兵!纸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