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我把家里那个漂亮玩具柜的故事讲给麦克·诺顿(他当时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现在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和丹尼尔·莫孔(当时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现在是耶鲁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听,最终发现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我相信你也一定有这样的经历。比如说,你在伊娃姑妈家做客,看到她家的墙上挂着很多家庭艺术作品:装裱画框的油画、手工制作的水果、漫不经心涂抹出湖边几棵树的水彩画,还有隐约可以看出的人物素描,等等。看着这些从美学上来讲名不副实的“艺术作品”,你想不通姑妈为什么要把这些作品挂到墙上。但你走近细看,发现画作底部用花体签的是姑妈的名字。你恍然大悟,姑妈不仅审美眼光怪异,而且对自己的作品也缺乏自知之明。“喔,天哪!”你朝着她脱口而出,但又马上改口,“画得真好。这真是你画的吗?真是……嗯……不可思议!”听到有人称赞她的画,伊娃姑妈非常得意,给你端来了她亲手做的葡萄干燕麦小点心,她的烹调手艺与绘画相比,实在是好太多了。
我和麦克、丹尼尔认为人们对自己制作的东西产生依恋这一概念值得验证,我们特别想搞清楚劳动促进喜爱的过程。于是,第一步(如同所有重要实验一样),我们先要给这种效应设定一个代号。为了纪念实验灵感的起源,我们决定把劳动引起的对价值的高估称作“宜家效应”。不过,我们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记录宜家效应的实验过程。我们真正要弄明白的是宜家效应所引发的价值高估是基于情感的依恋(“尽管书橱歪七扭八不太结实,放不了多少书,但它毕竟是我装起来的”),还是基于自欺欺人(“这个书橱比创意家具店里出售的那个价值500美元的也差不到哪里去”)。
为了和上文说到的伊娃姑妈的艺术题目保持一致,我和麦克、丹尼尔去了当地一家艺术品商店寻找实验材料。考虑到油画和泥塑可能会把手和衣服弄脏,我们决定用日本折纸工艺来进行实验。几天以后,我们在哈佛大学学生活动中心设立了一个临时实验室,招募学生制作纸青蛙和纸鹤(两种作品的复杂程度相同)。我们告诉参与者,按实验规定,他们完成的作品属于我们,但事后他们有机会通过竞拍买回自己的作品。
我们告诉参与者,他们将会在电脑上进行竞拍,使用贝克尔–德古鲁特–马萨克规则拍卖方法(规则以发明人命名),然后我们简要地向他们做了介绍。简而言之,在参与者对某一件折纸作品出价后,电脑会自动给出一个任意数字,如果参与者出的价格高于这个数字,他(她)就可以按照电脑给出的价格付钱,买下这件作品,如果参与者出的价格低于这个数字,就不必出钱,也得不到作品。使用这一规则的理由是为了最好地保护参与者的利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出价——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折纸操作指南
最早来到临时实验室的学生叫斯科特,所学的专业是政治科学,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们给他讲解了实验要求和拍卖规则,之后把折叠纸青蛙和纸鹤的操作指南交给他。你手头如果有合适的纸张,不妨也试一下。
我们把斯科特放到“创作者”一组,他严格遵循操作指南的步骤,每一步都对照图示,没有一点儿马虎。最后,他折出了一个相当标准的纸青蛙。我们问他出价多少(按贝克尔–德古鲁特–马萨克规则),他停了一下然后很有把握地说:“25美分。”他出的价格与该组的平均出价(23美分)差不多。
就在这时,一个叫贾森的学生走到桌子旁边看了看斯科特的小小作品。“这个纸青蛙你出价多少?”实验主持人问他。贾森只是路过,他处在“非创作者”的状态下,他的任务只不过是评估斯科特的作品值多少钱。贾森拿起那个折纸作品仔细地看着:头部折得不错,但两条腿有点儿不对称,他甚至从青蛙的后面推着它,让它向前跳了一下。最后,他(按贝克尔–德古鲁特–马萨克规则)给出了5美分,这也正是“非创作者”那组人给出的平均价格水平。
很清楚,处于两种不同状态下的人对价格的估计截然不同。像贾森这样的非创作者,只是把这些不专业、皱巴巴的折纸看成地下实验室里邪恶科学家研究出的“变种”纸张。而在折纸作品的创作者眼中,它们却非常值钱。但是,我们仍然无法从出价差别中确定估价差异的原因。是不是仅仅因为创作者们大都喜欢折纸艺术,而非创作者(他们没有机会尝试折纸)对折纸艺术没有兴趣?或者两组人对折纸艺术的兴趣相同,但创作者仅仅因为自己亲手制作了这些折纸,而对其更加喜爱?换一种说法,斯科特这一组人是喜欢所有的折纸作品,还是仅仅喜欢自己的作品?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请了两位折纸大师制作了一些纸青蛙和纸鹤。然后,我们请另外一组非创作者对这些制作精美的艺术品客观地出价竞买。这一次,他们的平均出价是27美分。这些非创作者对专业水平的折纸作品给出的价格与斯科特对自己的业余水平作品的出价(23美分)接近,而这一价格远远高于非创作者们对业余作品的出价(5美分)。
这一结果向我们表明,制作者对自己作品的估价带有相当大的偏见。非创作者认为业余水平的作品毫无价值,但是对真正的专业艺术品却大加赞赏。与此相对,制作者们把自己的折纸作品看得与专业作品一样高。创作者与非创作者对折纸艺术的总体观点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创作者们对自己的作品更加偏爱。
总而言之,这些实验表明,一旦我们制作出某种物品,事实上就会把它看得更加可爱。就像古阿拉伯谚语所说的那样:“即使再丑陋的猴子,在母亲的眼里,它也是美丽的羚羊。”
定制、劳动与爱
汽车工业刚刚诞生时,亨利·福特发表了他语带双关的名言:“顾客想要什么颜色的(T型车)都可以,只要是黑色的就行。”制造单一颜色的汽车能压低成本,让更多的人买得起汽车。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福特公司无须增加太多成本就可以制造出不同型号的各类汽车。
斗转星移到了今天,成百万计的产品任你挑选。例如,你走在纽约第五大道上,商店橱窗里各式各样的女鞋日新月异、争奇斗艳,让你目不暇接。不过,越来越多的公司邀请客户参与生产设计,这种展示的模式也在改变。由于互联网技术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商给顾客提供机会,让他们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创造适合自己特点的产品。
我们考虑一下“匡威你制造”(Converse.)这家网站,你可以在这里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休闲运动鞋。你选中了自己喜欢的式样(普通款或特别款,低腰、高腰、特高腰)、材质(帆布、皮革、翻毛),然后兴致勃勃地按图索骥,从色板上选择颜色和图案,点击鞋子的某一部分(鞋里、橡胶底沿、鞋带),把各个部分按你的喜好进行装饰。匡威让你按自己的品位设计鞋子,提供的产品不仅是你最喜欢的,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实行这种客户化的定制方式。你可以自己设计厨房的橱柜,定做自己的汽车,自己的鞋子等。如果你跟随大众对这种量身定做赞赏不已,你可能就会认为完美的客户定制网站就应该洞察一切——能很快猜测出你最喜欢的鞋子,并且让你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这听起来确实很有趣,不过如果你最终习惯于这种高效的量身定做方式,就会享受不到宜家效应的好处,那就是,因为制作某一物品时投入了自己的金钱和劳动从而对它更加喜爱。
这么说,商业公司是否就应该要求顾客完全自行设计,并且亲自动手制作所有的产品呢?当然不是。毫不费力与费心劳力之间有种微妙的关系。让人们投入太多劳动,可能会把他们吓跑;投入得太少,就可能会让他们失去量身定制、个性化,还有依恋产品的机会。问题取决于工作的重要程度和某一类产品需要的个人投入。对我来说,用特定的想法来买鞋或买自己装的积木式玩具柜或许正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平衡方案;如果投入再少一点儿就不能激发我对宜家效应的渴望,如果投入再多一点儿就会迫使我放弃。随着商业公司开始了解客户化定制的真正好处,它们可能会推出更能反映客户特点、产品价值更高和可以享受的产品。
在下一个实验里,我们想测试一下剔除所有个人定制因素以后,创作者对自己作品价值的高估是否继续存在。于是,我们要求参与者按照乐高原装玩具拼装小鸟、鸭子,或者直升机。选择乐高玩具符合我们非量身定制的目标,因为参与者必须按照操作指南拼装玩具,没有自我发挥的余地。如此一来,所有作品看起来就会完全相同。因此有可能你会预测,创作者仍然对自己的作品出价过高,尽管事实上所有作品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次实验的结果表明,制作过程中的劳动在人们爱上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量身定制是导致人们过高估价自己作品的另一种力量,但是没有这一因素,人们也会这样。
理解估价过高的原因
折纸和乐高玩具的实验告诉我们,在制造某种物品时投入的劳动会使我们对它产生依恋,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它过高的估价。下一个问题是:对于这种因制作而生的爱意和高估其价值的倾向,人们能否意识到呢?
举个例子,你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假定你与大多数家长一样,对自己的孩子视若珍宝(起码在他们进入桀骜不驯、无法无天的青少年时期之前是这样的)。如果你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估价过高,就会导致你错误地(可能是不靠谱地)坚信别人也和你一样,认为你的孩子人见人爱、聪明绝顶、才艺超群。相反,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对孩子评价过高,就会发现,当然不无遗憾,别人并没有像你一样,看到孩子背后闪亮的光环。
作为一个经常乘飞机旅行的家长,我经常遇到喜欢向他人展示自己孩子照片的家长。一旦飞机到达9000米的正常巡航高度,我就会打开笔记本电脑,电脑里存有许多孩子们的照片和录像。我的邻座旅客不可避免地会瞥视电脑显示屏。只要留意到他显露出一丁点儿兴趣,我就会开始连续播放世界上最可爱的小宝贝——我的儿子和女儿的幻灯图片。当然了,我认为邻座旅客会注意到这两个小家伙是多么聪明伶俐、与众不同,他们的笑脸多么迷人,他们穿着万圣节服装的小模样多么可爱,等等。有时候,邻座旅客在欣赏过我的孩子的照片后,会提议我也看看他孩子的照片。看了一两分钟,我心里就会开始嘀咕:“这个人怎么了?我真的就要花25分钟一直盯着这些和我毫不相干的孩子的照片吗?我还得干活儿呢!这该死的飞机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降落?”
事实上,我猜测,对自己孩子的才能与缺点根本看不到或者完全了解的人并不多,但我敢打赌,多数家长属于舐犊情深(偏爱自己的儿女)而缺乏自知的那一类。家长们不但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地球上最可爱的,他们还相信别人也这么认为。
这可能也正是欧·亨利的小说《红毛酋长的赎金》非常吸引人的原因所在。故事里,两个贼想发笔横财,绑架了亚拉巴马一个头面人物的孩子,并索要2000美元赎金。孩子的父亲拒绝付钱,而绑架者发现这个红头发孩子(红毛酋长)实际上很愿意跟着他们。不仅如此,这个孩子还是个非常难缠的臭小子,喜欢搞一些刁钻古怪的恶作剧,把他们俩弄得狼狈不堪。绑架者降低赎金,而红毛酋长继续捣乱,搞得他们心神不宁。最后,孩子的父亲提出让绑架者付给他250美元就领回孩子,尽管红毛酋长不肯离开,但最终他们还是把他扔下,逃之夭夭了。
现在,假想你是新进行折纸作品实验的参与者,你刚刚完成了你的纸鹤或者纸青蛙作品,并进入了拍卖环节。你给自己的作品出了非常高的价格。你是否能意识到自己出价过高,而且别人对你作品的评价与你的不同?或者你认为别人同样对你的作品感到亲切?
为了弄明白这一点,我们比较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拍卖结果,即“最高价拍卖”和“次高价拍卖”。这里我就不讲解两种规则的技术细节了,简言之,你如果使用“次高价拍卖规则”,你只需要仔细考虑自己认为这个纸制小宝贝值多少钱即可。与此对照,如果你使用“最高价拍卖规则”,你就不仅要考虑你对作品的珍爱程度,同时也要考虑别人会出什么价格。我们为什么要把事情弄得这么复杂呢?理由如下:如果创作者能意识到只有他们自己才会过高估计作品的价值,那么他们在“次高价”拍卖时的出价就会更高(价格由他们自己说了算),而在“最高价”拍卖时出价较低(他们还要考虑别人的估价)。与此不同,如果创作者并没有意识到只有他们自己高估了折纸作品的价值,并认为别人的观点和他们的相同,那么他们在两种拍卖规则下的出价就应该是一样的。
这么说,折纸作品的创作者们能认识到别人对他们作品的评价与他们本人的不同吗?我们发现,创作者们在单纯考虑自己对作品评价(次高价拍卖)时的出价,与同时考虑别人出价(最高价拍卖)时的出价相同。在两种拍卖规则下出价相同表明,我们高估了自己作品的价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是意识不到这一倾向的;我们错误地认为别人也同样喜欢我们的作品。
无敌奶爸在都市萧尘柳妃萱 必备英语口语2000句 在仙界被当高人签到 医武高手两小无猜 司少宠妻入骨 乡村鬼事 全京城都在盼着楚王妃失宠 贞子小姐不要啊 血族猎手 大明孤忠李定国 铁血丹神 我成了恶魔蜗牛 萧尘柳妃萱小说免费阅读 双宝妈咪超高调安盛夏权耀 弃妇重生之一赌倾城 龙血圣帝 穿梭在诸天万界 开局签到武当山 无敌奶爸在都市全文免费阅读 妈咪快到怀里来
一个落魄程序员,整日奔忙于客户与代码之间,有一天,他获得了一个残破的外星虚拟游戏头盔,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他竭尽全力,利用这个头盔仅剩下的一些功能实将一个仅存在与传说中的主神空间从零开始建设起来作为成长中的主神,李林对自己的敌人,一直头疼的不是如何打败他们,而是如何让他们为自己打工。QQ群号294035360...
地球青年灵魂带着鸿蒙至宝鸿蒙紫莲穿越到异世,转世重生在帝氏皇族,名帝鸿蒙。天生拥有诸天第一神体鸿蒙造化体诸天第一神眼鸿蒙神眼无上至尊神翼鸿蒙紫翼。觉醒四生至尊玄魂鸿蒙之门造化之门命运之门轮回之门。修炼无上至尊神功鸿蒙天衍诀,衍生四十九个丹田,创建超级大教鸿蒙教,拥有诸天第一神雷鸿蒙神雷。参悟出四大至尊法则鸿蒙法则造化法则命运法则轮回法则。修炼九大至尊大神术鸿蒙九术鸿蒙量劫术...
这是一个平凡小人物,倔强的追逐武道之路,不断突破极限,一步一步踏上巅峰的故事。无垠的天空下,悬浮着万千座巨大的空中岛屿,在天武界被称为‘浮岛’,这里没有陆地,是一个将武道繁衍到极致的空中世界。武者们修炼真气,锻炼肉身,拥有威力恐怖的武技,虎啸拳,天崩掌,七星步,升龙破等级划分武者山岳武士千钧武士擎天武士大地武士苍穹武士传奇武士武圣武修群107779558...
重回2004,在这个华语电影刚刚开始发展的年代,唐安的导演之路重新开始!从华夏走向世界,这是华语电影走向辉煌的时代,也是属于唐安的大时代!...
...
穿越到了玩游戏成大神的游戏空间,金手指在手,主角光环傍身,狂拽吊霸天的穿越人生眼瞅着就要开始了!但是门派系统优惠大酬宾!超级抽奖系统,秘籍核弹,什么都有,五折大促销啊!各种属性的主角出售啊!家族废材型主角,恐怖如斯型主角,龙傲天型主角什么都有,童叟无欺!各种主角金手指跳楼大甩卖啊,买一送一,假一...